首页 实修 正文

佛学知识:学佛的两种境界,知与不知关键是在自己

“深入经藏,智慧如海”,我们普通人学佛,主要依靠听闻法师开示,或者自己读经参悟。学佛人的境界,大抵有两种,即知与不知。不管哪种,它都是一种感受,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到。 佛说世间众生皆具佛性,云门宗八祖怀深禅师有言:“禅者悟道,如哑巴吃蜜;禅者未悟,如鹦鹉学舌。”哑巴吃蜜是知,可是心中虽甜,却有口难言;鹦鹉学舌是不知,虽然讲经说佛,但不解其意。 不管知与不知...

“深入经藏,智慧如海”,我们普通人学佛,主要依靠听闻法师开示,或者自己读经参悟。学佛人的境界,大抵有两种,即知与不知。不管哪种,它都是一种感受,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到。

佛说世间众生皆具佛性,云门宗八祖怀深禅师有言:“禅者悟道,如哑巴吃蜜;禅者未悟,如鹦鹉学舌。”哑巴吃蜜是知,可是心中虽甜,却有口难言;鹦鹉学舌是不知,虽然讲经说佛,但不解其意。

不管知与不知,关键还是在自身下功夫。为什么这么讲呢?悟道了,自己心中安乐,如果不能广布甘露法雨,利乐一切有情众生,和谐社会,安宁世间,那就是佛门中的“自了汉”。而如果不悟,尽管嘴上念着经,心中的贪嗔痴却分毫不减,那就成了“口头禅”。所以说,不管知与不知,最关键的还是在自身下功夫。

退一步讲,身处“知”的境界,“自了汉”尚且能落得自己心中清净自在,与人秋毫无犯,但是对于我们初学佛的人来说,不知则容易犯下诸多过失。

禅门中有则典故,狮子威风凛凛,怒吼一声,百兽胆寒,可狮子唯独害怕自己身上的虫子。同样的道理,对于我们悟悟道的学佛人,常常如狮子一般,勇猛精进有余,而智慧尚不足,整日里盯紧了他人一举一动的过失,却忽视了反观自身。

学佛为了求得内心的宁静,从烦恼中把自己解脱出来,那么首先就要找到束缚自己的究竟是什么。禅宗三祖僧璨曾登坛布道,期间有位小和尚前来参访,小和尚说:“师父,请教我解脱烦恼的法门。”

僧璨禅师回答:“那束缚你的是谁?”

小和尚说:“没人束缚我。”

佛学知识:学佛的两种境界,知与不知关键是在自己

僧璨禅师:“既然没人束缚你,不是已经解脱了,还求什么解脱?”小和尚言下顿悟,他便是后来的禅宗四祖道信法师。佛门文化强调内明,譬如惠能祖师就反复宣说“佛法莫向外求”的道理,学佛即在为人处世,待人接物的过程中,发现自己心中的烦恼相,也就是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、恶见这六种根本烦恼。然后以智慧的利剑,斩断烦恼,这就是学佛人的修行,就是心灵的解脱之道。

假如不明白这个道理,反而把一切烦恼的来源,归咎于外境、他人,便是颠倒,烦恼习气当然也就越来越重。所以,僧璨在被问及如何解脱烦恼时,他却反问小和尚,其用意也正是在于让小和尚找到烦恼的根源。

《法句经》中佛陀开示说:“不观他人过,不观作不作,但观自身行,作也与未作。”既然发心学佛,就要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观念,保持正知正见,尽管现在可能没有悟道,但只要此身安住于佛学正道之上,心就会慢慢得到宁静。也就是说,眼下虽未见道,但已经与烦恼渐行渐远。

假如有心翻阅经典,你会发现,觉悟人生的佛陀,普度众生的尊者,他们在经文中的说教,无非劝诫众生,把修行的功夫,放到自己身上,努力地改变自己。佛经言“境随心转”,内心转变了,即使身处逆境,也能泰然自若,以智慧的方式,处理困境。

佛学知识:学佛的两种境界,知与不知关键是在自己

知者,要以佛学利乐他人;不知者,则应先找到烦恼的根源。故而学佛人,不管身处何种境界,关键还是在自身下功夫!

如果您喜欢内容,通过微信号:obabyan0216,获取更多有声佛经和佛学知识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本文地址:https://nianfo.co/p/156

已无上一篇

相关推荐

暂无记录

复制成功
微信号: putixin668899
添加微信好友, 获取更多优惠
我知道了